欢迎到长春经开人才网!

今天是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经开人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求职中心  — 职业生涯

选择职位类别
职位选择
确定X
最多选 3 项  已选 0
期望行业类别
行业选择
确定X
最多选 3 项  已选 0

在职场应该向小人学习

发布日期:2018-04-17 10:48

人人都是小人?在职场应该向小人学习

  “那位马屁小姐又到老总办公室打小报告,看了就讨厌!”“对啊!还有那个自私先生,我找他帮我填个报表,居然一口回绝,真是气人。”

  《论语》中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对小人的厌恶几乎成了人际关系学上的亘古旋律。 但我们一直在“卫道者”思想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换个角度,“小人”并非如人所想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们身上,也有我们所欠缺的正面品质。

  其实“小人”是世界的另一个我。最新一期的台湾《康健》杂志撰文,换个角度看这些同事,学习他们缺点背后的优点。

  如何对待“小人”形成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学,它既是关于自身的心灵学,也是关于他人的哲学思考,还是社会学意义的助推器、动力阀,而小人的优点则是有待发现的幽灵。

  攻略

  1 人人都是小人?

  时值今日,范跑跑仍然活在人们的关注中。2008年12月23日,范跑跑在北京高调上岗,走上讲台的时间却在舆论声中无限期延后。人们再次投入新一轮人性辩论中,可范跑跑却说:我觉得他们是在装逼。而最近,鲁曾在博客上说:“嫁人就要嫁‘范跑跑’!”又为这场有名的论战增添了插曲。她的理由是“真实的小人!远远好于虚伪的君子!”

  但鲁曾犯了一个概念性的错误,小人不等同于伪君子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伪君子实际上也就是小人,两者之间本就是相同的概念。

  那什么是小人呢?古人经过观察曾经归纳过小人的经典相貌——“鹰鼻子凹眼不可交,矮子杀人不用刀,最难斗的是一只眼,一只眼也斗不过水蛇腰”。但事实证明,这纯属以貌取人,不足为信。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和弟子们论及小人,他说“小人喻于利”,又说“小人常戚戚”等。据统计,书中前后对小人的批评有24处之多。综观而言,小人的特点便很明显: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搬弄是非、落井下石、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这就是大家心中的“小人”。何又谓君子呢?古人云:“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大概意思是,尊敬别人而无需别人也一定尊敬自己,关爱别人而无需别人也一定关爱自己。尊敬和关爱是自己的事,而被别人尊敬和关爱是别人的事,君子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必在意别人是否回报了自己,只要严格要求自己,终究会被社会赏识。即使没有后现代的解构思想,多数人也会觉得这样的人纯属傻帽。

  小人和君子其实是一体两面。有评论家说:最讨厌的人是世界的另一个我。此话不假,如果将这句话引申,小人,其实也就是另一个君子。

  只不过不同的地方在于,小人敢想敢做、君子想而不做。例如社会舆论对范跑跑的苛责,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说:我们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许无耻。

  那范跑跑就真的无耻吗?在《那一刻地动山摇》时,我们又能否真的做到无私?并拍着胸膛保证说:我决不会丢下学生不管?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范跑跑是诚实且勇敢的。他直面了自己心中的阴暗面,而大多人却躲在电脑屏幕之后,对自己也无法做到的事指指点点。到底谁才是小人?

  2 最讨厌的人是世界的另一个我

  昆明赛百威培训中心心理咨询师陶超杰认为:每个人力图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小人和君子其实只是在实现目标的选择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同时也都是中性的。

  而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悲哀的认知是:人际相处之道中无所谓“君子”与“小人”之分,只有“利益”与“得失”之分。就像一棵树,向阳的一面翠绿灿烂,背阴的一面灰暗沉郁的,我们所谓的君子,只是在说其中一面,也许我们自诩君子,可当我们面对一些事情,面对一些境遇时,真的符合君子之道?人们之所以厌恶“小人”,在于他们往往“小人得志”,人们在憋屈、愤怒、嫉妒的心理作用下,自然只能刻薄的说一句:哼!不过是个小人。

  心理专家筱丹认为,职场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力争出位,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当人无法得到预期的肯定,又缺乏自省意识,就容易在客观上找原因。最简单的疗伤止痛良方,就是寻找假想敌,并在有意无意间将其“妖魔化”为小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因为对方是小人,惯用阴谋诡计,所以我才会输,完全情有可原。

  谁最容易成为假想敌呢?通常是那些难缠的对手,或是野心勃勃,富有侵略性的人。职场上总有这样一些人让人感觉不太愉快,他们在工作中或是不露声色,或是咄咄逼人,但同样一有机会,就展露狼性,不遗余力地争取自己的利益。利字摆中间的做派,给周遭的人带来诸多的压力和困扰,也自然成为别人心中的假想敌和小人。

  其实无论君子还是小人,一旦定位也就构成极端。刘邦流氓失信,赵匡胤无赖地痞,项羽与曹操分骁雄与奸雄,他们却或成九五之尊,或能雄霸一方。以君子或小人论,他们又该如何判定?再者如战场上常用的勾心斗角、挑拨离间,被国人津津乐道的《36计》,这些“小人”手段是否又是罪大恶极。

  小人有小人之灾,君子却也有“君子之祸”。在中国历史上,宋儒亡国等事件并不鲜见。

  而在现实社会当中,“小人”们在事业上混得风生水起之际,被称为“君子”的人往往抑郁而不得志。难道是被“小人”陷害的么?还是说策略不对?思想过于陈旧,太受牵制呢?我们一直在“卫道士”思想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其实“小人”并非向大家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最讨厌的人是世界的另一个我。如何对待“小人”形成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学,它既是关于自身的心灵学,也是关于他人的哲学思考,还是社会学意义的助推器、动力阀。而小人的优点则是有待发现的幽灵。

  3 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

  前程无忧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如果遇上小人该怎么办?数据显示,有24.78%的人选择默默忍受,与之得票率相近的是“直接向老板澄清事实”选项,共有23.78%的比率。有14.0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小人的抢功行为进行反击,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小人决不能姑息养奸;更有13.66%的人认为对付小人必须联合其他人,发挥群体的力量,这样小人再也没有他的存身之地了;当然也有比较中庸的做法,12.14%的人认为惹不起躲得起,干脆敬而远之,不与你小人计较。

  我们显然没有消解小人的良方。因为在讨厌这个棘手的问题上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新周刊》中提到,人的身上有两条虫:一条是可怜虫、一条是讨厌虫。可怜虫发作的时候带来怜悯,讨厌虫发作的时候带来反感和不喜欢。谚语说了上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它缺了下句:讨厌的人必有可学之处。

  对讨厌机制的研究,心理学家说:“当我们讨厌某个人时,往往因为对方身上拥有和我们相同的缺点。”对方将我们的缺点暴露出来,所以我们也将讨厌他的情绪表达出来。这是讨厌发生的秘密。

  而这种讨厌有些时候是莫名其妙且与时俱进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红楼梦》,非常讨厌薛宝钗,认为她心机深沉步步为营,害死了个性率直的林黛玉,可经历社会磨练之后来看,其实薛宝钗并不是坏人,而是一个懂得平衡关系,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实用主义分子。我们喜欢林黛玉,是因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像她一样率性生活。可悲的是,每一个想在职场有所作为的人,可能最后都不得不接受薛宝钗式的令人厌恶的生活方式。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推翻了前人的经验,即优秀领导人身上一定具备卓越的品质,类似于“成功管理者的十大优点”云云。坚毅、勇敢、不屈不挠、决断力、情商高、沟通力、抗压力等美好词汇简直是领导人的化身,人们也一直这样认为,为什么对方是上司和老板,而自己是下属和打工者,是因为领导人身上具备自己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错!德鲁克的研究发现,那些所谓全能类型的人,实在是太难找了,有个别虽然符合条件,表现出来却是工作效益极低。德鲁克发现卓越领导者之间的差别,就跟医生、教师和小提琴家等其他职业一样。

  完美的化身是不存在的,人们必须面对与他人的种种不适。

  那我们如何对待小人?大多数的人选择敬而远之,而这其实并不是最有用的方法。

  粉丝网CEO王吉鹏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磨刀石理论,认为你讨厌的人,是因为他在你的潜意识中产生了冲突。当你遇到同类的人时,你是不会有恐惧感的。但你遇到不同类的人时,你们在性格上、在气质上、在能力上、在观念上有冲突。这些人的存在,是用来磨你这把刀的。人想要提高,就要跟你感觉到不舒服的人在一起。越痛苦,让你越烦,越讨厌的人,越能把你这把刀磨得越锋利。

  王吉鹏的理论有些极端,也有人认为是他纯属没事找抽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小人的厌恶,往往会引起工作上的摩擦和相互的嫉恨。豆瓣网上有人建立了个小组,名字叫“我讨厌 XX”,小组的介绍很好玩,说:“把你讨厌的生物/事物说出来,我们一起唾弃他/她/它”。这个小小的讨厌者联盟,成为发泄负面能量的窗口。

  如果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话,小人只是少数派,他们的存在具有清道夫的功能,能够让人看清楚存在与不足。如果我们把“讨厌”放在一边,理性的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原来小人活得好,往往就是他们身上那种讨厌因素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在公司里,总是觉得周围的人都是小人,那么恰恰说明他本身存在问题。职场上,智商让你获得赏识,情商让你活得更好。但若想要迈向成功,智商和情商一样重要。

  如何对待小人?从讨厌模式切换到学习模式,是对待周遭事物最好的方式。如何对待异类分子,是宽容、借鉴、欣赏、接纳,还是怀有偏见?学习模式检验的并不止检验了一个人的气度,还表现了一种心智的成熟。我们之所以厌恶小人的存在,因为那也是个我们不能胜任的人。没有任何道理不去学习他。

  而当我们摒弃世俗的眼光,心平气和地思考,才发现其实小人身上的许多能力、努力、耐力倒真值得我们学习。学无定规,向小人学习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变成小人。真正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收集、筛选和融合的有机组合。

  正如《新周刊》所说:讨厌是刹车,学习是踩油门,在经济提速的历史快车道,讨厌使人清醒;而在如今金融危机的滞速车道中,学习则使人进步。

  4 向小人学什么?

  “小人”要两面三刀、欺上瞒下就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种神力是需要平时积累的。

  你是否真的注意过公司需要什么?你的项目需要什么?老板需要什么?同事需要什么?这正是这些小人群体的观察点。而您却常常处于不识时务,不会看形势,不明方向,不知道需要什么的状态,这样反而会影响工作进程。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知道每件事和每个人的需要,是很重要的事情。

  老板需要“小人”告诉他们想听的想知道的想了解的事情。

  小团体代表人脉网络,只要他们不恶意排除异己,反能推动工作,同时你还能从中获得更多信息。上司应主动询问小团体意见领袖的看法,激发他的荣誉心,以便引领小团体更有益于公司。

  “小人”善于察言观色、巧言令色,满足别人的虚荣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更懂圆滑和处世技巧。例如上司提出一个方案,当我们不顾上司的内心感受和脸色,还在为自己内心所谓的做事要讲实际、做人要正直的观念坚持的时候,“小人”却适时地开始赞美并接受这个方案,尽管他(她)也知道这个方案难度大、甚至不可能实现。而接下来,“小人”就会不断用向上司“请教”、请求上司指导下一步做法的方式,逐步和上司去努力实践这个方案。假如在过程中,上司发现真的不能实现,上司自己会叫停,可是方案如果实现了,那谁能从根本上获得上司的认同,就不言而喻了。

  “小人”善于帮助上司达到情绪转移和决策缓冲的效果。

  相比职工,上司肩负的责任更大。在做决断时,也要经历思想斗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充满了忧虑、不安甚至痛苦。小人知道上司的为难之处,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并会采取措施,适时地让上司的痛苦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调整,也许还避免了领导因为这件事的情绪,影响下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和态度。我们听命于上司,同样我们也需要管理好、关心好我们的上司。

  “小人”具有超常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忍的心态,善于情绪管理。

  正直的人,在面对不平等的时候,往往会愤怒,并通过相对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然就会以消极的态度来逃避问题。不公平,其实也是一种职场生态。可是小人们会如何呢?他却依然能做到面带笑容,而这也是成功所要具备的要素之一。

  “小人”的灵活应变,让他在成功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正直没有错,但一味正直会让自己走更多的弯路,经受更多也许本可以避免的挫折。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父亲去世前曾有一段经典台词,做贪官奸,做清官要更奸,否则,怎么跟他们斗。此外,“小人”必须是情商高的人。他能做小人,一定有超于您的本领,至于说到怎么做到隐瞒真相,怎么做到能让老板满意,让您满意,这还要有点认真研究每个人的情绪和需求的精神。

  办公室总有一类人,爱黏在主管身边,也许他们的工作表现并不突出,却能得到上司的赏识。这些所谓的“马屁精”其实是与人交流的高手。那些“马屁精”利用了主管认同的沟通方式,让主管认为他们随和、贴心、善于应变,因此,会给他们提供更多升职或加薪机会。

  团队为公司带来收益时,总有人获得特别嘉奖,而遇上过错追究责任时,他们也能全身而退,这类人常被认为是“争功诿过的小人”。其实,“争功”恰恰反映了他们“自我推销”能力强,懂得抓住工作的重点;“诿过”则是表现出了处理危机的能力,他们常常怀有危机意识,能够在危机到来前未雨绸缪,在危机来临时沉着应对。

  职场与同事共处的3个法则

  一个好的工作固然重要,但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特别是在职场上与人的一种沟通交流。如果你能处理妥当与办公室的人际关系,那么你的工作也能够顺利一半。下面分享职场三个黄金法则,让你与同事和睦共处。

  办公室是我们每天除了家里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有的时候甚至要比在家里的时间还久。所以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同事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真诚待人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如果你一开始就是抱着某种目的接近他人,而且极力的掩饰了自己,这样以后同事知道后会很讨厌你的。

  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

  二:乐观主动无论何时学会首选给对方一个微笑,总是板着个脸给人太严肃的样子,会让人觉得很不解。

  如果你给对方一个微笑,对方也会回报一个笑脸,这样就形成了爱的传递。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不管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儿,都要乐观的去面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处理,办法总比问题多!要坚信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尊重平等这一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尤为重要的,有的人会因为对方是同样职位的同事而看轻了对方,甚至出言不逊,这可是很得罪人的,要把对方放到同一个高度来审视,当成朋友去尊重。

  人都是互相的,尊重也是。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与同事打情骂俏招人烦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工作场合,和女同事说说俏皮话,逗逗乐子这种举动不利于男性的升职。

  英国萨里大学的艾德里安·班克斯教授领导了这一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者发现,那些总爱和女同事说俏皮话的男员工,实际上对工作满意度较低,这种轻率的举动显示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无聊;

  同时,这也说明他们情商较低,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真实感觉,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也差。

  “一些男性之所以喜欢打情骂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现有的工作氛围非常厌烦,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发泄苦闷。”艾德里安·班克斯说,尽管打情骂俏看起来很有浪漫色彩,但这并不能帮助他们摆脱不满和改善人际关系,还会引起女同事反感,有损于人际关系和升职。这项研究成果在伦敦举行的英国心理学年会上进行了宣读。

  人际心理:朋友间的楚河汉界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心理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这种界限不清楚的状况会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际关系中。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另一方面,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成长与不成长之间的冲突。成长的力量当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经有科学家做过植物成长的力量的试验:用一些较薄的铁条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长大,轻而易举就把铁条绷断了。然后逐渐增加铁条的厚度,直到铁条的厚度到了预计值的十倍时,才没有被绷断。植物的成长的力量都如此惊人,人的成长的力量就根本无法测量了。想想一个一岁的小孩能做什么,再想想一个三十岁的男人能做什么,就知道成长是怎么回事了。

  但是,不成长的力量同样也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不成长有很多的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经看得很清楚,这些好处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好处。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小瞧同事最招人烦

  其中,“职场歧视”居榜首。

  北师大心理学院副教授张西超认为,有些人受一时心态影响,爱用灰色眼光看人,再加上说话态度不注意,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被看不起。”张西超认为,这样很可能打消工作积极性,让矛盾愈演愈烈。

  排在次席的行为则是“鲁莽驾驶”,尽管它发生在办公室外,但仍会为同事所不齿。如把同事功劳抢到自己头上;挖苦别人;乱扔东西,随地吐痰;在非吸烟区抽烟;谈话或会议中接打手机或发短信。“其实中国上班族的感受也一样,也会厌恶这些行为。”张西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职场中多见的无礼行为还有以下几种:一、散布谣言。工作中的玩笑尽管无伤大雅,但难免被个别人发展为令人生畏的闲话。北京阳光华仁心理咨询室咨询师宋玉梅认为,“西方人比较关注自我,很少道人是非;而中国人则喜欢投身到集体中,关注别人的事。”二、逢人就说教。宋玉梅指出,这样的人尽管有时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表达方式不对,很容易给人压力。三、不断灭人志气。“这类人本身就有些自卑,所以只能通过挖苦他人,来助长自己的士气。”宋玉梅称。

  遭遇“职场无礼行为”,是退避三舍还是当面指出?专家们认为,人在职场,首先要对自己有个了解。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其次,如果觉得对方行为确实影响到你,不吐不快,那么不如找个合适的时机婉转地告诉他。但切记,要“对事不对人”。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探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主体双方寻求需要满足的心理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产生交往的需要。

  其一,人们往往通过他人而认识自己,这需要与别人进行交往;

  其二,人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及社会规范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实现,从而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所以,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需要;这就要通过交往,利用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若没有交往这一途径,则个体的这种心理需要将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恐惧、孤独等心理疾病;其四,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也有通过交往交流信息、传递情感的需要。可见,人际之间的交往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可协调人们的认识、情感、行动、增进人们的了解,团结一致形成群体规范,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及个性良好发展。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参与这种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但每个人的交际质量却有所不同:有的人左右逢源、灵活应变,人缘广结;而有的人捉襟见肘,处处受制,举步维艰,人际关系很紧张。究其原因不外受到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

  就心理原因而言,人际之间交往活动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的影响按认知心理学的观战所为认知即认识。人生活在社会中,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偏差,那么就会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自我的这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一般的说,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恶语相向,以已之长量人之短,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不屑与之交流。如此待人,谁会与你交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高估自己会影响交际,自我贬低亦如此。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自轻自残,与人交往畏畏葸葸,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没有主见,看别人眼色行事,见到上级点头哈腰,与同事交往,怕别人笑话,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与朋友相聚,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这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自卑则无自信,无自信则轻视自己,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神情暗淡,一脸小心,言词唯唯诺诺。这类自轻自残者,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可事与愿违。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这几种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表现。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在对人认识中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产生正向优先效应,认为此人样样好,于是喜欢、信任他并与之接近;反之,不好的第一印象在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产生负向优先效应,对他人则样样看不顾限,于是排斥、疏远、嫌弃他。这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从而影响人际交往。在生活中常有"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事,也是一种对人认知的偏差,可称之为以信息取人。在很多时候,交往对方在未开始交往时,双方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已掌握了某些信息,从而对对方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以成见待人在交往中常表现为晕轮效应和定势效应。晕轮效应是将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各方面去的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即是典型。交际中,人们在认识人时,由于对方的某一特征或某一行为使自己产生了突出印象,由此掩盖了对此人其他特征和行为的认识,于是得出整体只具有这些特点的错误判断。见木不见林、一好百好,一坏百坏,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交往。定势效应是指用一种固定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如在一些年轻人看来,老年人固执保守,思想概化,旧框框多,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当他们遇到某个老年人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入此类;而老年人则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缺乏经验,办事欠稳妥,当他们遇到某个青年人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划入此类。这种定势效应若与认知对象的本质特征一致,可简化。缩短认知过程与时间,但往往也会导致认知者形成某种成见,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子,妨碍交往的正常进行。从众则是根据多数人的看法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一种现象。这种人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看人看事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的看法正确与否,一味随声附和。这样认识人,结果导致认识失真,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自己还要正确认识他人,知己知彼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对双方交往的目的、内容、方法也要正确认识,否则交往最终也会中止。例如交往动机不良,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旦目的达到,交往活动也随之而结束。

  二、情绪失控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情绪,人们常称之为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极为重要。情绪隐藏在交际过程中,是一种心灵的无声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则直接会影响文际质量。例如:在取得某些成绩或被人羡慕的情况下,沾沾自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每遇他人唯恐别人不知,言语中洋洋自得,表情眉飞色舞,甚至教导别人该如何如何等,往往导致别人的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与人交往,得意忘形不受欢迎,因为没有人愿与高傲狂妄的人合作共事。 同样,失意忘形留给别人的印象也并不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不幸,一个人若愁肠满腹,化形于色,那么人们会认为你过于脆弱,缺乏自制,只会给予怜悯或同情,而不会把你作为知交为你分担不幸。若遇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于人,人们只会认为你浅薄,缺乏内涵,那么你连怜悯或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又何谈与人交往?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同样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轻重恣意纵情,情感反应过分强烈,就给人以轻浮、狂妄或动机不纯等不好印象,让人对你顿生轻薄之感而不愿与你接近;反之,一个人若对喜、怒、哀、乐或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淡,就会让人觉得你冷漠无情。试想,一个人永远是一副故作深沉的面孔,谁又愿与你交往呢?

  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矛盾,人们的交往活动同样如此。当交际活动中有了矛盾时,急躁冲动,情绪失控,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剑拔弩张,如此态势,结果只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

企业会员登录

企业会员注册

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名企招聘

个人注册    |    企业注册    |    招聘中心    |    求职中心    |    培训中心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长春经开人才网
地址: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河街3478号    联系电话:0431-84644178    传真:0431-85805755
Email:jkrc@cctalent.com;resume@cctalent.com;zhaopin@cctalent.com
吉ICP备05001863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502000116号 技术支持:星广传媒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431-84644178
0431-84612952
二维码